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主要致残和死亡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心脏周围疼痛对于我们来说也不能小觑,一旦忽略其危险性,有可能会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必要的话做个CT检查也是对我们生命的一种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缺血性心脏病也成为热点话题,而且其还与一日中的时间段有明显相关性,即具有昼夜节律性。
昼夜节律紊乱时,人体病死率及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时钟基因及蛋白产物通过调节多种生理、心理、内分泌和行为变化使这些生理行为具有昼夜节律性。时钟基因异常与昼夜节律紊乱参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但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生物节律紊乱与缺血性心脏病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Hublin等在一项长达22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睡眠时间短于7h或睡眠时间长于8h的人群病死率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男性病死率在短睡眠与长睡眠中分别增加1.26倍与1.24倍,女性则为1.21与1.17倍。经常使用催眠药/镇静类药物男性与女性的死亡风险也显著增加,分别为男性增加31%,女性增加39%。表明通过药物改变机体的生物昼夜节律会导致死亡风险的增加。此外,大样本的调查研究显示经常轮值夜班者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时钟基因与昼夜节律的紊乱广泛参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时钟基因在心血管系统的表达在维持心血管正常生理结构与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能通过使人们的作息变得规律,以及使用药物或在心肌缺血后选择血运重建术及治疗的时间干预时钟基因的表达,无疑将会降低缺血性心脏的发病率以及减少心肌损伤,提高心肌再灌注的效率。随着时钟基因与昼夜节律影响缺血性心脏病发生发展的机制逐步阐明,调节时钟基因的表达将会成为预防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