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导致左室扩大,出现明显心力衰竭并伴有猝死发生。外科治疗方法包括主动脉瓣成形或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主动脉瓣成形最早报道于50余年前,1958年有主动脉瓣悬吊术的报道;1959年、1960年开始有主动脉瓣二叶化、瓣环折叠术、脱垂瓣膜楔形切除术等主动脉瓣成形术式的报道。但由于缺乏超声技术及对于主动脉瓣形态的清楚认识,这些尝试的临床效果有限。而随着1965年人工瓣膜发明并不断成熟,人工瓣膜置换已成为目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要的外科治疗方法。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各种主动脉瓣病变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瓣膜置换破坏心脏的整体形态结构、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存在较高瓣膜相关并发症等缺点突出。而主动脉瓣成形由于保留自体瓣膜,更加符合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具备无需长期抗凝治疗,无人工瓣膜费用以及较低的瓣膜相关并发症等优点,适用于任何年龄,尤其是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年轻患者。近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阐明了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与主动脉根部功能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主动脉瓣成形技术逐渐系统化,不仅包括瓣叶的成形同时也包括保留瓣叶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David术式)和主动脉根部重建术(Yacoub术式)。
主动脉瓣功能解剖包括主动脉瓣叶和包括窦管交界、主动脉窦、功能主动脉瓣环(三个瓣叶附着缘最低点水平的虚拟环)在内的主动脉根部,二者构成类似圆柱体的功能复合体。任何导致这个功能复合体一个或多个组成部分出现异常的病变都有可能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以恢复主动脉瓣叶和主动脉根部的正常几何形态是主动脉瓣成形的目标。
随着近20年对于主动脉根部功能解剖的理解逐渐成熟并形成共识,对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机制也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以保留瓣叶的主动脉根部置换/重建术和瓣叶成形术为主的主动脉瓣成形技术已取得了较好的近中期临床结果,并成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外的一个安全可行的替代方案,由于缺乏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对比分析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远期效果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