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退休在家,儿女们又不在身边,老人们难免会感到孤独寂寞,因而影响身体健康。那么,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盘点老人养生保健知识,揭秘老人心理健康秘笈。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决定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是老年期最为重要的健康标准之一。老年人认知功能正常表现为:感知觉、定向力(即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正常;记忆力正常,除良性遗忘(对事件的某些细节准确回忆存在困难)外,不出现明显的记忆损害;思维逻辑清晰,做事果断,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及决策能力;具备一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常识,并能及时更新保持平和的心态。
2、保持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能否正确评价客观事物,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只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也会产生不愉快甚至抑郁情绪。心理健康的老年人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而又稳定的情绪,并能适度宣泄不愉快的情绪,通过正确评价自身及客观事物而较快稳定情绪。
3、良好的适应能力
许多老年人不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总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老年人退休后,有充裕的时间去构建新生活,比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等就是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平台。此外,电视广播、网络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新知识的机会。所以,老年人应坚持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老人身心健康心理养生要诀不可少】
他为何“无病生病”
何大伯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相继在西安和北京安了家。他是一家县级医院的医生,去年因为医院裁员提前退休在家体养。除了工作,何大伯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退休后一下子没有事可做了,整天郁郁寡欢,唉声叹气 今年春季的一次体检,何大伯被怀疑得了胃癌。
虽然后确认不是,但他越想越害怕,之后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得了癌症,每天吃不下,睡不着,坐立不安 还在上班的妻子劝他把心放开些,别没病吓出病来 整天处于消极的生活状态,何大伯终因患上了抑郁症伴有强烈焦虑症而住院治疗。
经过治疗后,何大伯的病情有所好转,出院后又恰逢一位同事得病去世,何大伯再次受到刺激,又被送进了医院。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医生给他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建议他利用专长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或者多与老年朋友聊聊天、下下棋、打打球什么的,不要整天闷在家里,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何大伯病愈出院时,医生又帮他联系原来工作的医院,在他身体状态好的时候,安排他坐坐门诊或是义务咨询。目前,何大伯虽然还需服用小剂量的药,但身体、精神都已好很多了
【老人六大心理危害健康】
1、孤独寂寞感。
人到老年,生活变化很大,首先是无所事事闲得慌,其次是缺乏情趣闷得慌。看着别人忙里忙外,自己又帮不上忙,心里就会烦躁,就会产生孤独感。
2、枯燥无聊感。
人到老年,身心都在发生变化,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用干,整日在“吃、睡、坐”中轮回周转。这样日复一日,心理上就会产生枯燥无聊的情感,感到生活无趣、无味。
3、颓废无为感。
有的老年人用颓废无为的心态对待夕阳生活,他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蹦不起来了。生活懒散,啥事不干,生活如坐针毯,度日如年,自己的积极形象也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4、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变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和包袱,是“三饱一倒”的“活害”,觉得生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煎熬,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5、黄昏末日感。
有的老年人自认为临近了生命的尽头,就像天快黑了那样的冷寂,从而产生惆怅之感。还有的老年人受宿命论的影响,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不唱春之歌,反奏黄昏曲,身心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不能自拔。
6、怀旧回归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常沉缅于对已往的追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情结。有过多坎坷经历的老年人,其思绪会集中于过去艰幸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绪满肠;有过戎马生涯的老年人,则对战争的残酷而伤感悲哀,忧心忡忡……
【老人身心健康越老越该抬头挺胸】
人在交往中最想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当然是肯定。假设你正滔滔不绝,听众却像霜打的茄子般发蔫,视线像捡钱似的紧锁地面,你心里肯定像噎住了一样难受。相反,要是身姿像春天小树般挺直,眼睛平视说话者,再加上适当的表情,那这样的人肯定使人觉得坦荡、开放、容易亲近,自然也很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老人来说,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沟通可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无价宝”!
所谓人老从心起。因为少了年轻时的许多“发光发热的舞台”,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相应肯定的机会也大大降低,难免信心不足,自尊心也因此更加脆弱,让老人的脸皮越老越薄。所以,当人们把“衰老”和“含胸弓背”联想在一起时,一个腰板儿笔直、昂首阔步的老人自然会让晚辈刮目相看,也肯定引来同龄人艳羡的目光,这些看法又会促使老人更加“挺直腰板做人”,是一种可喜的良性循环。
有句话说得好,一种行为决定习惯,一种习惯决定性格,一种性格决定命运。昂首挺胸,最大的好处还在于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龟缩的体型是示弱、抵御性和消极应对的表现,而时时注意修正身姿,相当于不断提醒自己:我是积极的,即使有困难我也是斗志昂扬的。身姿的影响还不仅是心理上的。科学家发现,挺起胸可以使肺活量增加20%左右,也利于丰富的血液顺利输送,而大脑是人体最费氧的器官,因此,挺胸还能保证大脑保持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记忆,避免“脑衰”。
【有助于老人健康长寿的食物有哪些】
1、喜欢喝粥
从饮食习惯看长寿老人无一不喜欢喝粥。
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夫妻双双都是百岁老人,俩人尤其喜欢喝粥。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2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上海的百岁老人苏局仙先生,一日三餐喝大米粥,早晚喝稀粥,中午喝稍稠粥,每顿定量为一浅碗,已形成习惯。他们说:喝粥浑身舒坦,对身体有益。
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对老人喝粥都十分崇荐。《随息居饮食》说:粥为世间第一滋补食物。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补脾、清肺、润下。清代养生家曹慈山说: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亦能体强健,享大寿。他编制了粥谱一百余种,供老年选用,深受老年人欢迎。
2、小米是老人的最佳补品
老人最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
小米是谷子去皮后的颗粒状粮食,历来就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美称。体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祖国医学认为,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熬米粥时的米油胜过人参汤。可见,长寿老人喜欢米很有道理。
3、偏爱红薯
吃红薯是长寿老人的一大喜好。
老人说:一红薯是个宝,顿顿离不了。医学家研究,红薯有五大功效:1.和血补中,营养丰富;2.宽肠通气,促进排便;3.益气生津,增强免疫;4.含抗癌物质,能防癌抗癌;5.抵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医学家说,红薯
含有大量黏蛋白,故能防止肝脏和肾脏结缔组织萎缩,使人体免疫力增强。还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避免了活性氧诱发癌症。又因红薯中含钙、镁较多,所以能防止骨质疏松症。由此可见,红薯不愧为长寿老人的饮食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