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13岁——18岁的时间段,心理出现的一些变化。青少年心理咨询是专门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它往往结合生理、心理、社会三大因素来分析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工作为激发学习兴趣,性格塑造;青少年神经症治疗。那么青少年有什么不健康心理?下面大家就来一起看一看吧。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是指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生理急剧变化,心理动荡发展,学业紧张繁重,他们所面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压力巨大。加之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差,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文化的负面影响,导致在物质生活上日趋丰富的今天,学生精神世界却走上另一种不健康的轨道。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保定市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李军旗老师提出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标准:
1.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 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 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 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
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又与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方面脱不了关系。
1、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学,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比如,①厌学问题;②学习压力问题;③学习困难问题;④注意力不集中问题;⑤考试焦虑症等等。
2、人际关系方面:中学生人际关系源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异性关系等方面。①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缺乏平等意识,教育方法有失妥当;②亲子关系主要问题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教育方法不当,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③同伴关系上主要是部分学生不善于与同学交往,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3、“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改进。
①自我评价问题,近一半的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一般女生对自己的评价普遍偏低,男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低年级的学生自我评价高于高年级的学生,成绩优秀学生的自我评价高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上出问题,于是不少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上出现问题;
②自我体验问题,心理健康的学生对于新事物,新任务充满了兴趣。乐于接触他人和新鲜事物,具有饱满的热情,情绪稳定。而在学校中,不少学生情绪不稳定,情绪情感激荡,消极体验过多;
③自制力问题。心理健康的人意志坚定,自制力强,耐挫力强。中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意志较薄弱
【揭示青少年的六种不健康心理】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天然、不舒畅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腕来发泄心坎的嫉妒。
对环境和事物有可怕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颤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一、愁闷
即神经由敏,多疑,经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关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鄙弃或讥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感变更很大。
因为种种起因,青少年会呈现郁郁不乐,愁眉不展,噤若寒蝉的景象。假如长时代地处于这种状况,就应该予以充足器重。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本人开心,对别人冷言冷语,不暖和之心。
对自己缺乏信念,认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仍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开端来。这种自大重大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少情趣,压制感太强。
二、嫉妒
五、敏感
四、残酷
三、惊骇
青少年正处在身材发育、常识跟生涯教训尚不充分的特定时期,身心都正在发育而不成熟。故可能涌现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当发明时应当及时改正,免得酿成大病。其表示重要有以下多少个方面:
六、自满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夫妻间的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那么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结果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因为它具有不可解除性,现代的夫妻关系的稳定性正受到越来越有力的冲击,而亲子关系因其血缘关系而不可替代。同时,亲子关系一经产生,就具有永久性,这是任何外力也无法改变的。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与正确相处,亲子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无数的研究结果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很大。有学者指出,目前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的教养方式。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缺乏爱的分寸,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事事都替孩子操办。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会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还可能养成自制力差、感情脆弱、不合群、动手能力差等特点。
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它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父母是否爱自己的想法,令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神经错乱,心理失常。
家庭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容如何,往往也决定了他们自己所采取的教养方式。青少年人格的确立、习惯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无不受到家庭教育的内容的制约。总体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生活习惯养成、消费观念、劳动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现实中,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青少年中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身材高大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
家庭教育内容的缺陷,不仅表现在家长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方面,而且某些时候表现在家长无意识对孩子进行了不良影响。比如,家长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的家庭成员对现实的阴暗面看得太重,导致心理失调,信念迷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
【青少年存在什么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厌学、逃学,甚至造成自杀或暴力事件问题。其中,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压力大、目标不明确、物质生活优裕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行为的懒散甚至厌学。
2、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发育较快,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在其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提高,渐渐感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寄予的期望,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感受到了以上种种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若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就会由此而产生各类的情绪问题。青少年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情绪不稳定、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羞怯等。
3、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自我方面,善于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能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能够愉悦地接纳自己,并能及时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想法与行为。
【青少年攻击行为——暴力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攻击行为是人类常见的行为之一,攻击倾向属于人的本能倾向。我们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攻击,一种是因一特别的情势而产生,如某人的生命或某人的自尊、理想遭到攻击时而予以的反击。这是合理的敌意下,作出的正常反击。另一种是深藏于人心中的敌意和破坏欲,并有人格缺陷的攻击倾向,这是具有破坏性的攻击冲动,常常要找到某种对象来发泄它。如果一个人不能把其他的人当作破坏的对象,那么,他自己便成为了对象。
青春期孩子的攻击性表现多样,许多症状早在发生极端(暴力)行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人们不注意罢了。
人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个体需要受到挫折的直接结果。心理动力学认为,青少年现时的思维和行为无一不打上过去经历的烙印,无一不跟他们早期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教育模式的影响有关。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许多暴力现象,看得见的是各种抢劫、打人、杀人、战争等暴力,看不见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忽视、仇视、嫉妒等冷暴力。我们做父母的,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尤其是暴力行为的含义,就能理解孩子压抑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1、理解暴力的诱惑
暴力是极端的攻击行为,是破坏性行为。人在什么情形下产生暴力?人为什么有暴力?即暴力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呢?
弗洛伊德在他晚年发现,人除了性冲动及自卫冲动以外,还有暴力破坏的癖性,这也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主要动机。弗罗姆对暴力破坏行为的解释是:生命有其自己的内在动力、有生长及表现自己的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以发展生命为目的的精力便会走向分解的过程,并且转变为以破坏为主的精力。换句话说,求生的冲动与破坏的冲动,并不是互相依赖的因素,而是一种相反交替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求生的冲动受阻越大,想要破坏的行动则越强;生命实现的越多,则破坏行为的力量越小。
因此可以说,暴力破坏行为是生命受阻的结果。为了保证生存和生长,暴力有着它不可阻挡的诱惑力。
在中国历史上,暴力具有深动的现实意义。历朝历代,打江山夺皇位,都是靠暴力实现的。有位学者吴思在他的《血酬定律》一书中,就暴力对中国的发展及中国人思想的影响谈得很深刻,他说道:“中国人从自己的悠久历史中发现了核心秘密,发现了决定各种规则的元规则:暴力强者说了算,或是拳头硬的说了算。”没错,现在都是,你有权就能说了算,没有权有钱仍可以说了算,没权没钱但拳头硬(胆大妄为)也可以说了算。青少年恰是既没权又没钱的人生阶段,要能实现某些愿望(哪怕显露一点虚荣心),或解决什么问题,就只能靠拳头说了算。
简单的逻辑可以告诉我们,在发生争执的时候,如果在肉体上消灭对手很合算,那么只要拔出刀来,问问对手“想死还是想活”,任何争执都不难解决,任何目的都能很快达到。
这种逻辑所蕴涵的更一般的道理是,在选择规则的时候,拥有让对手得不偿失的伤害能力的一方,拥有否决权。死亡是最彻底的损失,所以暴力最强者拥有最高否决权。逻辑和经验共同告诉我们:暴力强者的选择,体现了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不是对正义,更不是对精神道德的追求。
但因为暴力能彻底解决问题,能实现好处,所以它便经久不衰。最多通过法制、法律的制约,暴力得以控制和减少了。其实,也只能说那种打江山夺王位的暴力没有了,群体的暴力被控制了,而个人之间的外显暴力和隐形暴力,并没有减少。在青少年中,攻击倾向引发的问题很多,暴力犯罪的也不少。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变得更冷更另类了,比如离家出走、自杀、沉溺于暴力游戏等。
2、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心理动因
这里主要指外显的暴力。青少年所表现的极端暴力,如曾经的马加爵事件、徐力事件等。所表现的一般暴力,如殴打父母,殴打其他人,虐待动物等。
许多研究认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及不满意情绪,对他人及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日本的稻村强调,几乎不存在没有挫折的攻击行为。
那么,青少年的愤怒情绪从何而来?他们存在怎样的挫折、怎么形成的挫折?
同样有许多研究认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有:﹙1﹚社会方面。青少年因对现实的不满而蔑视规范;传播媒介(如网络、电影)对暴力的大肆宣传,使不少孩子仿效其中的情节;过分激烈的学业和就业竞争,使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并有对失败的沮丧和被淘汰的恐慌。﹙2﹚家庭方面。父母存在性格弱点;父母与子女缺乏深刻的情感联系,使子女陷入慢性挫折状态之中;父母错位的教养方式,如过度保护、溺爱,或过于严格、惩罚,或过分期待、干涉等,导致孩子的是非观暧昧、克制力差,过分依赖,甚至敌意、猜疑、嫉恨与残忍。﹙3﹚个体方面,存在性格问题。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其典型的个性特征是:多疑和固执;感知整合水平较低,难于准确理解事物的真正内涵和他人言行的意图;缺乏目的性思维,缺乏主见和预见性,在面临选择时,与理智的思考比,他们更多地服从自己的直觉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