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相当于就是由肌细胞相互牵引,从而产生的力量。当肌肉处于静止且松弛状态下时,其紧张度就叫做为肌张力。同时肌张力也对人体进行正常运动的基础条件上的维持,且其表现为多种形式。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构造异常以及脑代谢异常的情况造成。多发于儿童和新生儿,其无传染性。
肌张力的临床表现
1、肌张力的临床表现分为三种,分别是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增高以及肌张力障碍。
2、肌张力减低,是指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时,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相对于减退。即肌张力减低。部分肌肉或神经会产生肌无力、萎缩等不良症状。并且步行会呈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的步态。
3、肌张力增高,主要是指当肌肉比较硬,且被动运动阻力有所增加,从而其关节活动范围一定程度地缩小,常见于锥体系(或外系)病变。
4、肌张力障碍,又称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通常是指因肌张力的改变而引起的持续异常的姿势,并与进行的动作相阻断。肌张力障碍的病状常见于扭转痉挛、麦杰综合征、易变性痉挛等。
肌张力分级
1、在医学领域,肌张力主要分为五个级别,一般正常的孩子肌张力是零级。
2、若为零级,则肌张力为正常状态。
3、若为一级,则肌张力为其一个轻度的反射。
4、若为二级,则肌张力会有明显的增强感,关节屈伸不力。
5、若为三级,则肌张力也是明显的增强并且关节存在屈伸不力,通常叫做铅管症。
6、若为四级,则肌张力处于完全僵硬、难以屈伸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