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主要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口腔粘膜和皮肤中的水疱疹,该病有许多传播途径并且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潜伏期一般在一周左右,发病初期一般是体温升高并伴有舌面以及唇内疱疹。
一、口蹄疫症状
1、患者会出现闭合,流涕,开口处有吮吸声,体温可升至40°C。
2、在发病1~2天后,可以看到水疱,多发于舌头上和嘴唇内表面,并伴有痰液增多的症状。
3、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全身虚弱、心跳加速、肌肉颤抖、食欲消退、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定,经常发生心脏麻痹导致的猝死。
4、部分患者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极高。
二、预防口蹄疫的日常护理
1、在防止病畜出现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向兽医当局报告病畜在现场被堵塞,并使用2%烧碱对所用设备和污染场进行消毒。
2、病畜留下的剩余物或饮用水应该被焚烧或深埋。
3、对于设施和牧场饲养的动物疾病,可以通过利用空间电场的生物效应来实现实时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