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表示的是什么?估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对于其片面的理解就是检查是否患上乙肝的标准,这就是要检查的项目之一。其实,总的说如果检查出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的话就代表乙型肝炎病毒在人体内不活跃,传染性及其低或者是没有,是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那段时间的一个长久标志。
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据报导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在人群中大概占百分之十左右。为了降低其感染率,目前我国把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作为常规免疫,令机体产生保护性的乙肝抗体,从而有效的降低乙肝感染率。经调查上述查体儿童乙肝疫苗注射率为百分之九十,其中百分之七的儿童由其母亲为乙肝携带者而未注射乙肝疫苗,另外百分之三是由于家庭接生而没有注射乙肝疫苗。
也就是说在查体2325名儿童中实际有2093名儿童注射了乙肝疫苗,982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实际阳性率为46.9%。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儿童没有产生有效抗体。由于乙肝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逐年下降趋势,建议儿童每隔4~5年加强注射一支乙肝疫苗,从而刺激机体维持有效抗体浓度。
现在在医务人员的体检中普遍存在发现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接种乙肝疫苗以后产生了抗HBs阳性,另一种是感染乙肝病毒(HBV)以后产生了抗HBs阳性。这两种情况均为抗HBs阳性。医务人员不仅可通过污染的针头刺伤而感染HBV,还可通过护理HBsAg阳性者而感染,后者大约占三分之一。有研究证明,在室温条件下,HBV在物体表面的干燥血液中至少可存活1周。因此,无皮肤刺伤史的医务人员可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乙肝患者的血液或体液,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而感染HBV。医务人员一方面可通过诊治和护理患者而感染HBV;另一方面,如果他们感染了HBV,也可以通过医疗活动将HBV传染给患者。因此,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乙肝免疫预防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