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损伤发生后,功能活动会受到相应的限制,予以恰当的治疗能恢复损伤部位的功能活动。但在治疗期间,骨骼运动仍有一定的限制。如果运动不当,可能造成伤口开裂,还可能致二次骨折,后果十分严重。因而对于骨折后的运动,需谨慎选择。
骨折后有哪些运动是可以做的?
骨损伤修复的阶段不同,患肢的愈合情况不同,可进行的运动范围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骨折后的运动需分期进行。
一、骨折早期
骨折早期一般是在骨损伤后1-2周内,此时由于损伤刚发不久,患肢淤血仍未消退,肿胀疼痛感明显。因而此阶段的运动限制是最大的。大幅度、激烈性运动都应严加避免。比如下肢骨折,则应避开跑步、竞走等下肢剧烈活动。骨折早期仍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功能锻炼,但需以简单、基础的活动为主。比如手臂骨折,早期可以进行简单的握拳、手指伸展活动,有利于预防手部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等。
骨折后可以做哪些运动?对骨损伤修复有好处吗?
二、骨折中期
骨折中期患肢的肿痛有了明显的消退,骨断端处也有了一定的连接,患肢运动可以相应扩大,但仍有一定的限制。以下肢骨折为例,骨折中期可以开始扩大下肢活动幅度,进行抬腿、关节屈伸等活动。活动时需注意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循序渐进,以让患肢更好的适应。
三、骨折后期
骨折后期是骨痂形成的关键时期,适量的功能活动有利于促进骨痂的形成。骨折后期可全面开放关节的功能活动,以主动活动为主,比如下肢骨折,可以进行负重练习,负重程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骨折后的运动有利于促进消肿,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还能促进骨折的愈合,预防血栓形成,作用良多,因而骨折后需及时进行功能锻炼,但需分阶段进行,不同阶段对运动的限制范围不同。如果不合理运动,容易延缓骨折修复进程,还容易遗留后患。所以,对于骨折后的运动注意事项,需加以重视,正确运动,合理锻炼,以促进损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