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什么?很多人都不怎么了解,其实确切的说就是一种因为细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系列胃肠道疾病。一般感染上这种疾病的患者在发病时症状比较重,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导致中毒性痢疾,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消化道是痢疾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其发病具有季节聚集性特点,常见于夏、秋两季,研究认为其可能与夏秋两季气候较适宜痢疾杆菌生长和繁殖有关。细菌性痢疾可表现为肚子疼、拉肚子、大便不正常等等的一些临床症状,严重者可能会伴有发热反应,甚至还会可引发全身毒血症,导致休克。
近年来,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痢疾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高,这为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采用敏感性高、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对缩短细菌性菌痢的病程、减少耐药性、提高疗效以及预防其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细菌性痢疾多由痢疾志贺杆菌所引起,临床分型包括普通型、轻型、重型及中毒型,最常见的类型为普通型。研究表明,该疾病好发于2~7岁的儿童及20~39岁的青壮年。此外,细菌性痢疾产生的内毒素可致全身发热,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演变为中毒性痢疾,严重的话甚至会危及到生命。由于痢疾志贺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因此临床治疗需使用敏感性高、灭菌性强的抗菌药物。
盐酸左氧氟沙星可以作为治疗痢疾的药物,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相关资料表明,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效果是氧氟沙星的2倍。左氧氟沙星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进而达到抗菌效果。该药物对大部分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灭菌作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治疗过程中后期由静脉注射改为口服,可有效刺激药物迅速被机体吸收,并且饮食因素对其影响较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黄连素属于临床常见生物碱,多从中药黄柏、三针或黄连中提取,该药物具有广谱抗菌的特点,对一些杆菌感染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低浓度黄连素可有效发挥抑菌作用,而高浓度则可达到杀菌效果,临床常用于治疗痢疾、细菌性肠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口服黄连素后,药物几乎不经血液循环,只在消化道内停留,因此不良反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