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一种虫媒传染疾病,主要是因蚊虫叮咬或者输入性带疟原虫患者的血液而传播。染上该疾病后,患者可表现为周期性的全身发冷、发热、多汗。根据染病方式和个人体质等因素不同,疾病的潜伏期也各有差异,可有几天至几个月不等。当人体感染疟疾后,口腔的温度高于37.8度被称为潜伏期。
当疟疾病源进入人体后,会有一段潜伏期,在这段时间内,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或者症状表现不明显。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潜伏期的口腔温度会达到38摄氏度左右,因为与普通感冒发烧较为相似,所以常常会被误诊。另外,根据染病方式不同,潜伏期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如:温带地区有些较长潜伏期可达到8-14个月左右;由于输血导致的感染则相对短些,一般会在一周左右时间;最短的潜伏期是母体传播途径。
疟疾对人体有着严重的危害,如果染病后没有及时得到控制治疗的话,很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当疾病长期反复发作后,可使得患者出现贫血和脾肿大,不利于康复。值得注意的是,当患者出现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情况时,这是病情发展到严重化的症状表现,应该立刻就医诊治。
当患者症状由发冷转向发热时,可出现高烧情况,最高可达40℃。由于高烧,可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辗转不安,不断呻吟、头疼、口渴、尿少且颜色较深等情况。疟疾出现高烧情况一般持续2-6小时左右,此时,患者家属应随时注意体温变化,及时给患者补充水分,避免体温持续升高。
高烧在得到控制后,患者会出现出汗现象。家属或护理人员应注意及时为患者更换干净的衣物,因为大汗淋漓后衣服常会湿透,以免冷热交替引起再次的感冒发烧,不利于病情康复。
总之,疟疾的传播途径有多种,而不同的染病方式导致的潜伏期也各不相同。在我们日常外出活动时,应注意做好防蚊防虫措施,避免去树荫较为茂盛,又潮湿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最容易滋生蚊虫。平实被蚊虫叮咬后,可用肥皂水清洗患部后,再涂抹一些清凉油、花露水之类缓解;如果出现以上疟疾的症状的话,应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