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关系到社会氛围,甚至连社区宣传栏里的信息字体太小等不起眼的“小事”,都会让老人不悦。本期,我们从社会、社区、家庭、老人自身4个方面出发,分析让老人不快乐的因素,呼吁全社会为老人的幸福晚年共同努力。是什么偷走了老人的幸福生活?下面看看详细介绍。
【幸福生活的法则】
1、爱能产生“吗啡”的效果
人过的长寿主要就是心态好。心态好有三种表现:情绪平静、感觉喜乐和爱。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研究发现,当人处于爱的状态时,体内会分泌出一些对身体极为有益的化学物质,如β—内啡肽、血清素等,这些物质有类似吗啡的效果,却不会产生吗啡的副作用,能让人达到内心的宁静,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爱能减少争吵,能避免情绪激动,能帮你远离愤怒、嫉妒、焦躁不安等多种负面情绪,从而能控制甚至降低血压,减少感冒次数和就诊次数,提升幸福感。
2、经常微笑,多活7年
当我们还是母腹里的胎儿时,我们就具有笑的能力了。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脸上的笑意在减少。某杂志刊登的一项对比研究发现,那些笑容真诚的人,比总是板着脸的人多活了7 年。笑能增强免疫力、降低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缓解疼痛……诸多的研究表明,笑几乎是最有效的保健品。别让生活的烦恼,从我们脸上“抢”走世界上最美的表情。
3、朋友多,能击退感冒
友谊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你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帮手,你从此不再独自承担太重的精神压力。然而,你必须明白,友情永远都是一支娇嫩的小苗,需要持续地精心呵护。有人曾说,如果年轻时不拿出时间交往,年老时就会有同样的时间孤独。交友时,理解、耐心十分关键,见面时为对方准备贴心的小礼物,是让朋友开怀的秘诀。如果你的手机太长时间没有朋友的来电了,不妨主动打过去。
4、跳跳舞,缓解疼痛和孤独
专家研究发现,舞蹈有助于改善老人的健康状况,增加他们的幸福感,甚至可以延缓衰老。舞蹈能帮助老人减轻孤独感,融入社会,觉得自己并未被社会所遗弃。此外,还能消减因衰老带来的周身疼痛,适当的锻炼也对老年朋友的健康有益。还有研究发现,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比起骑单车等其他有氧运动,跳舞对健康的益处更为明显。需要提醒的是,跳舞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别超过1小时,建议选择节奏相对缓和、动作幅度相对小的舞蹈。
【是什么偷走了老人的幸福生活】
家庭关系
空巢无助最难熬
夫妻是否和睦、子女孝不孝顺、兄弟姐妹是否团结等,这些家庭关系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的幸福感。而对老人来说,子女关系更为重要。在影响老人幸福感的子女关系中,有两类“杀伤力”较大。
第一类是空巢。有人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来形容空巢老人的孤独和寂寞。不久前,浙江省联合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受杭州市某社区委托,进行了一项针对老年人的调查,结果发现,半数以上老人认为,与(孙)子女相聚,是他们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情,子女经常回来探望成了他们最大的期待。但难如愿的是,孩子们或在外地工作学习,或过于忙碌,无暇顾及,老人空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第二类是与子女沟通不畅。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老年朋友子女不在身边时,盼着子女回来,可孩子们回来了,亲密的日子没过几天,便开始争吵。平时打电话也没几句好话,子女怪父母太唠叨,父母则怪子女不听话,不懂他们的良苦用心。
其实,老人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子女没在身边,虽然没那么热闹,但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还不用为子女忙前忙后。转换思维后,不妨积极主动地规划好自己的生活,比如重新发展兴趣爱好、规定自己每天做多长时间的运动等。关于沟通的问题,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用言语能伤害到的,往往是最在乎我们的人。以剩男剩女的问题为例,面对父母的念叨,子女一句“还没遇到合适的”,比“我的事不用你管”,会让父母心里好受得多。
自身因素
衰老得病没自我
自己才是幸福的掌舵人。从老人自身的角度看,以下几大因素也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
疾病缠身。身体的老化是必然的。活到七八十岁时,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如果因疾病导致生活无法自理,幸福感则会减退得更加厉害。平日里,只要天气允许,一定要进行适量锻炼、规律饮食,行动得越早,得到的回报越大。
不爱出门。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不爱出门,也相对更难交到朋友。有些老人宁愿闷在家里看一天电视,也不愿出去晒晒太阳,和邻居们聊聊天。其实,一个人的社会参与度越高,能获得的社会支持便越多,幸福感也会更强。
没有自我。中国的老人无疑是世界上为子女牺牲最多的群体,很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自己省吃俭用为子女攒钱买房;为了帮子女照顾孩子,哪怕在大城市生活再不适应也会强忍着。他们为子女活,却很少问问自己到底快乐不快乐。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老年朋友也要逐渐转变观念,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自己的身上,比如和老伴儿制定旅行计划或健身计划。
社会氛围
尊重支持都不够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习惯向“下”看,更关注儿童,而不习惯向“上”看,对老年人的尊重和支持均不够,整个社会没有形成敬老爱老的氛围,这也会让为社会奉献一辈子的老人很受伤。
首先,从社会支持角度看,老人的特殊性在很多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比如,哪怕有些场所有老人优先窗口,但摆设往往大于实质;老人去医院看病,面临着“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这三大难;交通方面,公交车台阶过高,老人腿脚不便上车难,出租车师傅担心出事,往往拒载老年朋友,打车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商场超市,冬季厚重的门帘老人推起来十分费劲,夏季20℃以下的空调让人受不了;适合老人的服饰、生活用品也不够丰富等。
其次,社会尊重度不够。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很多年轻人抱怨,早高峰时,老年人不应该出来添堵。其实,我们站在老人的立场上替他们想想,他们要去逛早市、去医院看病,这些也都需要在早上进行,错过了就来不及。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无疑幸福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要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支持度,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在公共场所提供尽可能多方面老人的设施,并通过各种方式倡导大家尊老敬老。此外,年轻人和老年人两代人之间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年轻人应该感恩老年人对社会的付出,当然,老年人也应多体谅年轻人打拼的不易,切忌倚老卖老,无理取闹。
【老人长寿的生活习惯】
1、每餐之前喝两杯水。
对于养生的人来说,首先要有一个标准的体重,如果过于肥胖,或者是过于消瘦都是不可行的,控制自己的体重,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且需要自己注意的方面有很多。近日研究发现,只要通过饭前喝两杯水这个小小的饮食习惯,就能减少饥饿感和食物摄入量,这样比节食减肥更加的有效果。由此看来喝水是控制体重的一种最简单、廉价的方法,餐前喝两杯水一天大概能减少少摄入近300卡的热量。当然除了喝水外,在每次用餐前还可以适量的吃一些水果,或者蔬菜,这些食物中的热量成分是比较少的,还能够增进自己的饱腹感。
2、复合维生素饭后吃。
维生素在我们的人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在日常饮食中吃的过于精细,会让自己身体中的b族维生素损失严重会损失很多;而过度浸泡蔬菜则会损失大量的水溶性维生素;如果采用油炸等方式去烹制食物,则会减少食物中维生素的含量。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通过吃复合维生素来补充体内维生素的不足,吃复合维生素也要讲究时间,一般在饭后食用比较合适。
如果是空腹吃叶酸、维生素b、c等水溶性维生素的话,这些维生素会很快通过胃进入小肠被吸收,在还没完全被人体吸收的情况下酒已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像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如果是空腹食用的话大部分都不能被吸收,必须是溶于脂肪类食物中才能被吸收。
3、生吃洋葱防心脏病。
很多人会由于洋葱过于的刺激,会选择把洋葱挑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一种饮食方法。在洋葱里面含有大量保护心脏的类黄酮,每天生吃半个,或喝等量的洋葱汁,可增加心脏病人约30%的“好胆固醇”。尤其是对于一些爱吃烤肉等烧烤食物的人,里面所含有的洋葱就像你的“救命草”。
因此在吃菜的时候如果再遇到洋葱的话千万不能再舍弃了,舍弃了洋葱等于是舍弃了保护心脏的机会,洋葱对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病人确实有好处,而且生吃、凉拌效果最佳。
老年朋友如果想让自己健康长寿的话,一定要注重自己的饮食,需要合理的安排,此外还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要有规律。
【老人晚年生活的五大障碍】
1、封闭:老人对社会的认知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实证明,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那样热忠于上网、旅游,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2、赋闲:人在年轻时,经常希望老年时会衣食无忧,不用再劳作。但是真正老来闲下来就会发现,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因而老了就更应该有点事儿做,哪怕帮人送送报、收收水电费,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一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3、孤单: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4、变故:有一句话叫做安度晚年,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最受不了生活中的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让老年人茶不思饭不想好几天。因而一旦遇有变故,家人就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开解。
5、疾病:人老体弱,一些疾病经常会侵袭老年人的身体,患了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会变得越发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坏的心情极易引起疾病的恶化,如此反复,对老年人的健康极为不利。这样的老人,需要经常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老人晚年生活的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懒惰散漫的生活
有的老人觉得自己辛苦劳累了大半辈子,现在完全可以歇口气了,可以自由散漫地过日子了,于是,失去了生活目标,生活起居也变得没有规律。有的老人过分放纵自己,嗜烟贪酒,娱乐无度,饮食无常,这样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误区之二:过分依赖子女
有的老人认为,人老了,离天远了,离地近了,常常轻视生存价值,失落悲观。晚年生活过度依赖子女,与外界隔离,专为儿孙做家务。有的老人把财产全部交给子女支配,自己一切处于被动之中。这样的生活会给老人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逆差”,使之无所适从。有的老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因而产生焦虑情绪,多愁善感,对生活感到厌烦,以致失去生活乐趣和生存意义。
误区之三:过度发挥余热
一些老人不顾年老,只想赚钱,结果因操劳过度而损害健康。老年人利用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智慧,老有所为,合理地为社会和家庭创造财富本无可非议,但应量力而行。有的老年人也像青年人一样加班加点、拼命赚钱,这实质上是在用健康来换取金钱。
误区之四:再婚问题上的自我封闭
有的老人丧偶后在再婚问题上自我封闭,长期与外界隔离,这样会带来诸多身心疾病,对延年益寿十分有害。老年人丧偶后,应该面对现实,大胆地追求人生幸福,营造晚年幸福生活的港湾,才是健康长寿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