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的婴儿在母乳喂养后出现的黄疸,叫做母乳性黄疸,通常持续3至4周,并在第二个月逐渐消失,少数患者可以延长到10周后自然退却,一般情况下无溶血或贫血的表现。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发生率也在逐年的增高,已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也应引起重视。
一、母乳性黄疸怎么治疗
1、当明确母乳性黄疸时,不建议停止母乳,可以少量进餐,同时服用抗黄中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促进尿液排泄。
2、如果患者胆红素的水平超过15mg/dl时,需要暂停母乳喂养并观察。
3、当患者胆红素达到20mg/dl时,可以给予光疗,必要时可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4、平时要注意保暖,同时饮食上要增加营养,预防感染等疾病,以免加重黄疸。
5、严重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肝脏和酶诱导剂和其他药物。
二、母乳性黄疸的病因
1、晚发病的母乳性黄疸被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中肠肝循环的增加有关。
2、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和摄入不足有关。
3、通常认为新生儿小肠中的葡糖醛酸糖苷酶含量很大并且活性高,酶分解成未结合的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发生母乳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