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人体姿势、完成自主运动,与大脑、基底神经节、小脑、前庭系统和深层感觉等系统密切相关。这些系统产生病变将出现运动失调、平衡丧失、不随意运动等,这些症状和体征称为共济失调。共济失调分为四种类型:感觉共济失调,前庭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遗传性共济失调。由于其原因很多,同一种药物对不同的共济失调原因的疗效是非常不同的。目前在临床上没有有效的药物或方法来治疗这种疾病。
一、共济失调的病因
1、小脑性共济失调:常见于小脑肿瘤,转移,结节或脓肿和血管疾病;或常见于小脑变性和萎缩。
2、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脊髓联合变性,酒精中毒,脊髓压迫等多发性神经炎,铅,砷,汞中毒,酒精中毒,代谢性疾病。
什么是共济失调的致病原因和治疗方法
3、大脑性共济失调:常见于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胼体等病变,脑血管疾病,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疾病等。
二、共济失调的治疗
这种疾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目前,没有可以治愈的药物,重点是康复治疗,使患者能够保持高水平的自理能力。也可以通过干细胞治疗。治疗后,患者可以恢复自我护理能力,活动能力,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