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肝病指血吸虫性肝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引起的疾病。皮肤接触尾蚴的疫水而感染,由于虫卵导致肝和结肠发生病变,形成肉芽肿。该病急性期出现发热,肝肿大的症状,还伴随腹泻、排脓血便。慢性期时以肝脾肿大为主。
血吸虫肝的病症表现
1、在早期尾蚴侵入人体皮肤时,皮肤会出现红点,渐渐变成丘疹,奇痒难耐。
2、经过潜伏期后,引起畸形血吸虫病,患者表现出畏寒、发热、头痛的症状,高热的病人还会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的症状。多数病人的肝脾肿大,严重者还会出现黄疸。急性血吸虫病发病极快,危险极大,如果不及时抢救会直接死亡。
3、血吸虫病慢性期时,常见症状腹泻、贫血、肝脾肿大,粪便中出现带红白冻子。
4、晚期血吸虫病,虫卵已经严重损害了肝脏,引起肝硬化,贫血,严重营养不良,人体十分衰弱,严重者导致死亡。
针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1、宣传血吸虫病的相关知识,增加自我防护意识,教育中学生切勿接触疫水,不到有螺的江河中戏水游泳。
2、钉螺是血吸虫的主要宿主,没有钉螺则血吸虫无法生存繁殖,在人类聚集地必须做到查螺灭螺,减少隐患。
3、管理好粪便,可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而且可以有效减少血吸虫虫卵繁殖。一方面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另一方面消灭粪便中的血吸虫虫卵。
4、管理水源,教育学生不喝生水,避免感染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