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来反映低密度脂蛋白在体内的水平,而低密度脂蛋白是起到携带胆固醇、运转胆固醇的功能的物质。因而,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所以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是“坏”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在血浆中有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变而来,其主要在血管内合成,在肝脏中降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临床意义是怎样的?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降低胆固醇?
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临床意义是怎样的?
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07~3.62mmol/L(80~140mg/dl),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还有冠心病的发病都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密切相关。因此,可用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来进行判断,评判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增高,可增加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肝病等疾病也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而降低可表明患有遗传性无β脂蛋白血症、肝功能异常等疾病。
二、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降低胆固醇?
1、均衡饮食:饮食是造成胆固醇过高的一个因素,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定要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比如说牛、羊、家禽、猪和乳制品等食物,尽量不要摄入过多,合理饮食。当然,可多摄入可溶性纤维,比如说水果、蔬菜和全谷类等可通过排便帮助身体排出胆固醇,而坚果类、菜豆、苹果、梨等食物可吸收胆固醇。但值得提醒的是,这些食物虽然可降低胆固醇,但不可过多食入,尽量按照膳食宝塔进行饮食,帮助降低胆固醇。
2、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平时作息不规律的人群,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劳逸结合,尽量不熬夜。如果过于肥胖,那就要进行减重,坚持锻炼。如果吸烟酗酒的患者,还需戒烟限酒。
3、药物治疗:药物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轻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因此,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这种方式降低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