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饮食问题患上了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引起多种不良症状和并发症,严重的还会威胁生命。因此,对于糖尿病,需积极治疗。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稳定血糖,同时控制好个人饮食。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测量血糖。通过血糖的变化来判断病情是否稳定,但测量血糖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测量的时间,次数等,这些都会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
怎么测血糖更准确?测量的时间也有讲究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中,每个时间段人体的血糖都是不一样的,会随着时间或者饮食出现动态变化。因此,需要掌握测量血糖的正确方法和时间,这样才可以提高血糖测量的准确度。通过科学的研究发现,人在早上起床之后测量血糖是最标准的。因为此时人体经过一整晚的消化和吸收,体内的糖类物质含量非常少,属于空腹的状态,测量出来的血糖最为标准。如果此时测量出来的血糖较高,说明可能有糖尿病。当然,空腹测血糖,一般建议在早上七点到九点这一段时间进行最佳。
人一日三餐都需要进食食物,进食食物之后人的血糖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特别是进食了含淀粉较多或者含糖量较多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人的血糖浓度会上升。此时测量出来的血糖也会比正常值要高很多,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因此,需要避免在用餐之后测量血糖,其误差比较大。
正常情况下,人在空腹状态下血糖值比较正确,人的一天中基本上早上起床后身体空腹状态比较明显。因此,最好在早上起床之后测量血糖。如果空腹状态下血糖依然上升,需要注意和警惕糖尿病。因为血糖控制不当的情况下,可能会诱发某些并发症,例如常见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受到糖尿病的影响也会出现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需要选择合理适当的时间段来测量血糖,这样测量出来的血糖值才会准确。如果发现自己有高血糖的迹象,需要合理控制,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只有严格控制好自己体内的糖分,才能避免出现健康问题。一般来说,巧克力,蛋糕,糖果,甘蔗,甜菜等食物都不适合糖尿病患者进食,需要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