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生运动损伤后,很多人都会采取适当的冷热敷工作,但是很多人对于冰敷和热敷了解的还是比较少。究竟这二者之间存在有什么不同呢?应当要如何辨别好呢?
要想更好辨别这两种敷法,首先就应当要明白冷敷、热敷的目的。一般来讲,冷疗法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脚踝的充血或出血情况,减轻疼痛,以更好地控制炎症的扩散,降低体温。与之相反,热疗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炎症的消散,减轻疼痛感,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情况,达到保暖与舒缓的目的。
虽然冷敷、热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适感,但是这二者之间也存在有一些相应的禁忌。采取冷疗法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是否存在血液循环障碍、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破裂或开放性伤口处以及对冷过敏等情况。对于一些未经临床明确诊断的急性腹痛、危险三角区的感染以及脏器出血等情况,不适合热疗法,避免进一步加重。通常来讲,在损伤发生的48小时内宜冷敷,而48小时后要采取热敷,这样才能更好地缓解不适感。
一般情况下,在机体关节发生扭伤的情况后,此时应当要立即对其受伤的部位进行冷敷的操作。这是因为,通过冷敷的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体血管的进一步收缩,更好减轻其损伤处出血的症状,与此同时减轻肿胀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刚发生扭伤的情况时,此时切忌进行按摩或热敷,以免最终加重机体皮下出血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结合实际,尽可能选择用冷毛巾敷于机体的患处,或者是用塑料袋包上冰块进行冷敷的操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机体消肿的进行。
一般认为,在扭伤情况发生24小时后,此时则可以尝试进行热敷的操作。与冷敷不同,热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体局部血液的循环,更好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促进机体内淤血和渗液的更好吸收,最终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一般建议,大家在尝试进行热敷的操作时,能够用热水浸泡过的毛巾敷于机体的患处,直至其无明显热感存在时,再定期更换。
在扭伤情况发生的时候,一般不建议伤者使用红花油或膏药等,以免使得机体的血管进一步扩张,增加其局部的血流情况,最终加重机体皮下出血的情况,从而给机体健康带去一些不必要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