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脾脏的认识跟西医有所差别,中医上认为,脾位于中焦,在横膈之下,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1.运化水谷。运化水谷,即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饮食入胃后的消化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把水谷化为精微,也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才能布散全身。
因此,脾主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实际上就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脾的这种功能强健,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充足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前人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如果脾的这种功能减退,就会引起消化,吸收和转输的障碍,发生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也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起着促进的作用,在肺、肾、三焦、膀胱的配合下,共同维持人体水液正常的代谢。这一过程,《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字作了概括。如果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则可导致水湿潴留的各种病变,或凝聚而成痰饮,或流注肠道而成泄泻,或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广州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苏丽玲副教授认为,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相影响。
(1)脾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是说脾不但有生血的功能,也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道之中而不溢于脉道之外的作用。因为血的来源靠水谷精微物质,如果脾的功能旺盛,营养充足,不但血液生化有源,而且能统摄血液。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如果脾气虚衰,不仅生化血液不足,而且失去统摄的功能,那么血液将离开正常的轨道,便会出现血虚及各种出血病证,如因脾虚而引起的长期便血、崩漏、肌衄、鼻衄等,称为脾不统血。
(2)脾主升清
所谓“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所谓“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即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故说“脾气之升”。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质,所以说“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升胃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
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充盛,人体始有生生之机。同时,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状。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泻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证。
指导专家:苏丽玲,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广州市中医医院肺病科。
擅长:中西结合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支扩咯血等呼吸系统常见病、急、危重病。擅长治未病,调体质,纠正体质偏颇,调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