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压力越来越大,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就会导致失眠。失眠又称“不寐”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者入睡困难等主要症状,也有睡眠不深,容易惊醒,醒后更难入睡,严重的可达到彻夜不眠。对于经常失眠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成都脊康堂来告诉你。
【从中医的角度解释失眠的原因】
1、中医的角度解析失眠之心肾不交
如果人的心火上炎,肾水下行,就形成了一个心肾分离的象,心肾分离就会造成人到晚上想睡睡不着,白天又特别疲倦,两腿发沉。心肾不交造成的失眠较难治疗。过去,几剂酸枣仁汤,再或温胆汤就能治好,但现在还用这些药已经没有明显效果。因为现在人的生活比古代复杂得多,很多人的失眠都与长期熬夜有关。
每天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该睡的时候,而人老不在此时间睡觉,就会慢慢地出现心肾不交的状况,导致失眠。
2、中医的角度解析失眠之血不足
血不足也会造成失眠。中医里有一种说法,叫做中焦受气,中焦就是我们的脾胃。人的血从何而来?实际上血是从胃来的,人体是通过胃消化食物,把食物的精华转变成血。血是一种能量,代表着一种动能,输布四方,供人体所需。
我们常提到补血的问题,懂得中医医理的话,就知道了血是从胃而来,所以乱吃很多所谓补血的补品未必有多大的用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吃饭。胃主血,所以胃虚就会造成血不足,要想补血就要养护好我们的胃经。
【穴位按摩治失眠的方法】
1.点揉四神聪
位置:在头顶,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就是百会穴、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的地方,四个穴位统称四神聪。
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和中指分别对准四个穴位,持续点揉一分钟,有局部酸胀感最佳。
功效:治疗神经衰弱,失眠不寐、健忘、眩晕、耳鸣、耳聋等。
2.按揉安眠穴
位置:在颈部后面,耳后高骨的外后缘
按摩方法:仰卧位或者坐位,按摩者用双手中指顺时针方向按揉安眠穴2分钟,再逆时针按揉2分钟,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失眠心慌、头晕头痛、烦躁、耳鸣、高血压等
3.点按神门穴
位置:掌心向上,前臂靠小指侧的腕横纹上
按摩方法:治疗失眠多梦、心慌、精神分裂、神经衰弱等
4.按揉三阴交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4根手指的长度,胫骨后侧如图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三阴交两分钟,再逆时针方向按揉两分钟,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失眠、高血压、食欲减退、月经不调、痛经、阳痿、遗精等
【失眠多梦该怎么办】
1、从头到脚放松法:平躺在床上,先放松头部,然后做深呼吸,然后放松肩膀,要有意识的放松,然后一直往下放松,等到每一根手指头和脚趾头都放松了,你就进入到睡眠状态了,要让心静下来,你才能睡下。
2、虎抱头法:要学习婴儿的睡觉方法,婴儿睡觉喜欢虎抱头,就是两只手放在上面,就好像老虎抱着头一样,四仰八叉的睡眠姿势是最放松的,枕头可以不用太高,保证呼吸顺畅,失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3、心肾相交法:心肾相交法可以治疗你失眠的问题,可以晚上在玩电脑或者看电视的时候,就可以用左手的手心去搓右脚的脚心,用右手的手心去搓左脚的脚心,对促进睡眠很有帮助,有失眠的人可以尝试下。
【治疗失眠的中药有哪些呢】
一、同仁柏子养心丸:既然是养心,补的成分就多一些,病人体虚明显,失眠健忘而且有气虚的表现。这种人稍微运动就会感到心慌,有点响声就会被吓一跳,常说的“一惊一乍”、胆小,实际上是心虚,所以药里用了黄芪补气。
二、七叶安神片:有些老年人晚上会觉得胸闷,有冠心病的病人睡眠也受影响,用七叶安神片可以缓解,因为这药除了活血还能安神。如果还经常有胸痛、胸闷发作,可以加服血府逐淤口服液或胶囊。
三、越鞠保和丸:对于失眠而梦多、早上醒来总感觉特别累、胃口不好、舌苔厚腻的人适用。治失眠有个民间经验,就是临睡时喝杯牛奶。但这个经验也要分人,如果是这种越鞠保和丸适应的失眠,就千万别再喝牛奶了,因为舌苔厚本身就说明有湿热、胃肠不干净。湿热、淤滞也可能是失眠的主因,再喝牛奶就是给夜间的胃肠增加负担,只能加重病因。
四、天王补心丹:阴虚血少明显的失眠适用。因为心血被火消耗掉了,所以人不仅失眠、健忘,心里一阵阵发慌,而且手脚心发热、舌头红、舌尖生疮,这个药补的作用更大一些。
【女性更易遗传失眠】
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等问题,近日,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研究人员针对双胞胎的研究解释了这一原因:成年人的失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而女性的遗传率要远高于男性。
研究团队从“弗吉尼亚精神和物质使用障碍双胞胎研究”中选取了7500名参与者的数据资料,并通过自评问卷来评估失眠的症状。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因素对失眠症状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会长期保持稳定状态。此外,遗传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失眠遗传率为59%,而男性则为38%。
发表在《睡眠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与男性相比,基因对女性失眠症状的形成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研究人员称,这是首次提出失眠存在性别差异的正式证据。这一证据也表明,未来可以考虑进行有性别差异的针对性睡眠干预。